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大型季播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四川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
图据网络截图
在近90分钟的节目里,主持人及嘉宾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极具四川特色的非遗之旅。值得注意的是,节目里对成都崇州道明竹编进行了近12分钟的介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图据网络截图
事实上,道明自古就是产竹之乡,如今竹编这项传统手工艺在形式创新与乡村旅游的双重作用下,不仅成为了乡村致富的“金钥匙”,还吸引更多年轻人归乡,实现当代青年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正如竹之挺秀坚韧,在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加持下,成都不断下“竹”功夫,奋力描绘“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的锦绣画卷。
绿竹映城
打造城市绿色风景线
成都自古与竹结缘,不仅竹品种资源丰富,而且竹文化底蕴深厚。
以成都望江楼公园为例,园内遍栽各类佳竹,据统计现保护栽培各类成活竹子就有500多种,作为我国竹类收集最早、人工栽培历史最长的竹种园,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竹类公园”。
游览望江楼公园,听飒飒竹林风穿堂而过,于竹林深处闲品茶香,置身绿意中,成都人似乎也明白了知“竹”常乐的道理。
在成都,因绿竹映城而体会悠闲自在的不仅有普通市民,还有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里的大熊猫。
竹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成都作为大熊猫的故乡和主要栖息地,丰富的竹资源能够全面保障大熊猫们的“口粮”。据了解,在成都市境内共分布大熊猫主食竹7种。守护生物多样性,成都以丰富的竹资源助力大熊猫保护,为大熊猫栖息繁衍创造了稳定的基础条件。
竹,作为川西林盘重要的造景植物,在林盘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公用空间,并赋予人们最舒适的生态居住体验。在美丽的成都平原上,竹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是乡村田园画卷的重要组成,是一道绿色风景线,更是人们奔向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
指尖上的非遗
编织乡村新风景
成都,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500年的厚重历史孕育出了多元丰富的非遗项目。在《非遗里的中国》节目中,道明竹编其实已有上千年历史。
在道明竹编的发祥地——道明镇,这里以茂密的竹林而闻名于世,人们依竹而居、削竹为器,于是“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的民间小令也流传至今。
基于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以竹编为特色打造了“竹艺村”。以林盘为基底,以竹子为纽带,通过将竹编产业、文化创意及美丽新村建设等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崭新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这座距离成都市中心50多公里的小村,形似“∞”的创意建筑“竹里”既是掩映在竹林之中的农家小院,也是当地竹产业创新发展的缩影。作为以竹编艺术品为生的艺术村落,村里随处可见正在编制各类竹制品的手艺人以及各式各样的竹编艺术品,村落因竹焕发出新生。
随着各项以竹编为核心的项目在竹艺村不断推进,如今竹编吸引决定扎根竹艺村创业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这其中,不仅有出生于“竹编世家”的传承人肖瑶,也有见村里游客越来越多决定回乡创业的竹艺村人任刚,越来越多带着创新思维的年轻人,在古老的竹编工艺中将传统手艺和现代审美完美结合,编织出乡村振兴好风景。
以竹为媒
打造公园城市里的“诗意栖居”
竹是成都独特的生态本底资源,如何将竹融入公园城市建设,实现竹茂城美、竹兴农富,成都可谓“竹”够努力。
近年来,成都始终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在城市营造中,始终把竹林风景线建设和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2020年,成都制定了《关于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公园城市美丽竹林风景线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着力保护与提升竹林盘、挖掘与创新竹文化、打造与创建竹品牌,推动竹产业结构调整与现代竹产业体系构建,促进农商文旅体全面融合发展,营造竹生态价值转化场景,助力乡村振兴,让竹林成为公园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锚定目标、全力以赴,成都各主要竹产地,在转变思路中开始寻找竹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在邛崃平乐古镇,游客们可以畅游绝美的川西竹海,沉浸式体验环绕整个古镇的翠竹长廊,观赏精巧别致的瓷胎竹编,依托“旅游+竹”的创新发展模式,此地旅游产业实现蓬勃发展。
2022年,平乐镇依托邛崃市现代竹产业园区加大对竹产业投入,布局竹林餐厅、竹林康养等五大生态消费场景,400余户商家和农户实现旅游收入12.23亿元。在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第四批省级现代竹产业(康养)基地、翠竹长廊(竹林大道)名单”里,平乐镇翠竹长廊位列其中。
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为做大做强成都竹产品特色品牌,在《实施意见》中成都提出着力打造竹产业品牌。
在位于邛崃市临济镇道佐社区的“川熊猫”雷竹笋收购基地里,每到雷竹笋收获的季节,农户们都会送来一车车新鲜竹笋,这些竹笋有的被送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及全国10多家动物园,成为大熊猫的“专属美食”,有的则被送进盒马鲜生等全国高端商超,成为市民们的盘中餐。
竹兴农富,现在一亩雷竹可以让农户纯收入可达6000—7000元,而农户增收致富的关键点,正是得益于当地对竹产业发展思路的转变。为引导当地农户发展笋用竹产业,镇上成立了竹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相关农业公司,邀请林业专家提供技术指导,进而成功培育出“川熊猫”品牌,成功创建四川省现代竹产业基地……
面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大命题,成都以竹为媒,开启一场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城市营建之路。
在杜甫草堂、武侯祠、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等文旅地标中,用各类佳竹为这些城市景点打造出超高生态颜值;在天府绿道、“熊猫之窗”项目里,通过植入竹元素、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场景;在东部新区,竹元素与竹场景也被广泛运用,构建出了以“竹场景”为底色的大美城市。截至2022年,全市共建成6户省级竹林人家、4户市级竹林人家、康养步道400余公里。
竹,作为成都地域风采中极度亮眼的存在,不仅为成都人营造优美城市生态,勾勒出城市绿色风景线,还在手艺人的指尖编织出乡村好风景。
从城市生活场景到美丽乡村振兴,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成都让小小的竹子实现蓬勃生长,相关竹产业也欣欣向荣。围绕竹子做“大”文章,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正以竹为妙笔,让人人都能在公园城市中实现“诗意栖居”,在茂林修竹间,建设一座承载美好生活向往的未来之城。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刘杨 海报设计 刘杨 部分图据 本报资料库 视觉中国 看见邛崃 今日崇州 编辑 刘永豪 实习编辑 王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