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三峡 【南北朝】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资料图片)

3、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在三峡的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8、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9、遮蔽了天空。

10、挡住了阳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11、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12、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13、在春冬两个季节,则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14、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15、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16、(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清凉寂静,经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17、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8、”扩展资料:郦道元描写三峡方法:1.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19、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20、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1、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2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四清倒影。

23、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24、”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漩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25、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26、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27、2.采用大笔点染的手法。

28、本文寥寥150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29、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0、3.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1、开篇先总括三峡的概貌形势,然后分述四季特点。

32、写四季景色并不严格按四季顺序写,而是以三峡的景色特征先写夏、春冬,再写秋。

33、这样写景,使人如观画卷,先总观整体画面,后看局部特色,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4、4.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35、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流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一幅幅风格迥异又自然和谐的画面。

36、5.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

37、文中“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烘托了山高峡陡。

38、“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来与飞快的流速进行比较,从侧面有力地衬托了江流之速,它让我们想像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让我们感受到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荡魂摄魄的快感。

39、6.对比手法的运用。

40、夏天水急,春冬水缓,形成对比。

41、7.多角度写景。

42、“绿”“清”“素”等是从视觉角度描绘,“高猿长啸”“哀转久绝”是从听觉角度描绘,“林寒涧肃”“属引凄异”是从感觉的角度来写。

43、7.语言清丽、凝练、富有表现。

44、本文语言清丽、凝练、富有表现力。

45、如文章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几个字,写秋季之景用“寒”“肃”“凄”“哀”几个字。

46、这些字写出了水流的雪白、潭水的碧绿、河水的清明、倒影的美丽、山林的寒气、气氛的肃杀、猿鸣的哀婉。

47、用“清荣峻茂”四字便写出四种景物各具的特色等等,语言的绚丽、优美,确实令人赞叹。

48、参考链接:百度百科:三峡。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